瑞金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曾与杭锻蜀锦并为中国三大名绸的潞绸,后
TUhjnbcbe - 2023/7/13 20:36:00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

潞绸,即古潞州织造之绸,因产于山西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为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

潞绸产生于何代,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明代潞绸曾发展到鼎盛时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为北方最大织造中心,潞绸也长期作为皇家贡品上贡朝廷。据《潞安府志》记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余张,绸庄丝店遍布街巷,机杼之声随处可闻。潞绸品种丰富多彩,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花色,规格分大绸、小绸两种。明代中叶以后,潞绸成为畅销全国的产品。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姻缘传》有9处提及潞绸。在其他典籍中也可不断看到潞绸的记载和描写,由此可以想见潞绸生产和销售的繁荣情况。

由于《金瓶梅》一书的特殊,笔者没有全篇通读,所以仅以《醒世姻缘传》中关于“潞绸”的记载,对潞绸在明中叶时期民间的兴盛状况,管窥一二。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不太出名的古典名著,作者署名为西周生,大约为明末清初人,具体是谁有多种争议。该书以明代前期为背景,写了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全书共一百回,前二十二回描写前世姻缘,第二十三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前世写晁源携妓女小妾珍哥打猎,射死一只千年狐狸并剥了皮,虐待原妻计氏,使之自缢而死。今世故事:晁源转生为狄希陈,狐仙转生成其悍妻薛素姐,计氏转生为其妾童寄姐。在后世姻缘中,狄希陈变成一个极端怕老婆的人,受尽妻妾虐待;而薛、童则变成极端悍泼女人,极尽虐待手段。作品使用山东中部的方言写成,对明末清初腐败的官场及浅薄的世风刻画真切,描绘出十分丰富的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就在这一部不太著名的长篇小说中,写到“潞绸”的地方竟多达九处,这才是我作为一个潞州人所关心的。

1、第14回《囹圄中起盖福堂 死囚牢大开寿宴》:“上穿一件油绿绫机小夹袄,一件酱色潞绸小绵坎肩;下面岔着绿绸夹裤,一双天青劈丝女靴。”物品:小棉坎肩,颜色:酱色;

2、第23回《绣江县无儇薄俗 明水镇有古淳风》:“祝其嵩从袖中取出汗巾解开来,果然是个油绿潞绸银包,一个牙签销住。”物品:银包,颜色:油绿;

3、第49回《小秀才毕姻恋母 老夫人含饴弄孙》:“晁夫人赏了徐老娘一两银,一匹红潞绸;姜夫人也赏了一匹红刘绢,一两银。”物品:一匹潞绸;颜色:红;

4、第50回《狄贡士换钱遇旧 臧主簿瞎话欺人》:“主簿收了两匹潞绸、两匹山茧绸、一副杯盘、两床绒簟、十两折席,让坐留茶。”物品:两匹潞绸,颜色:不详;

5、第54回《狄生客中遇贤主 天爷秋里殛凶人》:“狄宾梁见那童奶奶戴着金线七梁髻,勒着镜面乌绫包头,穿着明油绿对襟潞绸夹袄、白细花松绫裙子、玄色段扣雪花白绫高底弓鞋、白绫挑绣膝裤。”物品:对襟夹袄,颜色:明油绿;

6、第71回《陈太监周全伙计 宋主事逼死商人》:“穿着油绿绸对衿袄儿,月白秋罗裙子,沙蓝潞绸羊皮金云头鞋儿,金线五梁冠子,青遍地锦箍儿。”物品:鞋,颜色:沙蓝;

7、第73回《众妇女合群上庙 诸恶少结*拦桥》:“我家里有姑绒袄子,扬缎潞绸袄子,凭郝尼仁拣一领受心爱的穿。”物品:袄子,颜色:不详;

8、第75回《狄希陈奉文赴监 薛素姐咒骂饯行》:“只见一个妇人,身穿旧罗褂子,下穿旧白罗裙,高底砂绿潞绸鞋儿,年可四十光景。”物品:鞋,颜色:砂绿;

9、第79回《希陈误认武陵源 寄姐大闹葡萄架》:“走进房去,把自家一件鹦哥绿潞绸棉袄,一件油绿绫机背心,一条紫绫绵裤,都一齐脱将下来。”物品:棉袄,颜色:鹦哥绿。

在《醒世姻缘传》中写及潞绸的这九处中有成匹潞绸两处,小棉坎肩一处,对襟夹袄一处,棉袄(袄子)两处,鞋两处,银包一处。颜色有酱色、红色、油绿、明油绿、沙蓝、砂绿、鹦哥绿等多种多样。不难看出潞绸发展到明朝中期时,已经在山东一带广泛流行,“士庶皆得为衣”,且不仅用于衣服、还做鞋,甚至随身携带的小物件——银包,作为普通百姓的衣物饰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间。颜色更是多彩纷呈,不一而足,仅就本书写的九处就有七种颜色之多,潞绸之兴盛可见一斑。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自汉代开始,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并开启了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波斯、罗马等西方国家,这便是“丝绸之路”的来历。

在《诗经》之《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描绘了人们用蚕丝织布作衣的生活场景,“丝麻既成,或染之以为玄,或染之以为*,其朱色者尤鲜明,将供公子之衣裳”。

在新石器时期,上*地区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地处太行山高处的上*地区就已经开创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潞绸生产已经进入潞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隋书》记载有“上*,人多种农桑”。唐朝时著名诗人李贺曾在潞州度过近三年岁月,此期间写下了近三十首关于潞州风土人情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染丝上春机》:“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描写了美人浸丝、染丝、上机纺织,以及绣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唐朝时候潞州百姓日常生产制作潞绸的全过程。

明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州后,朝廷于明弘治四年(年)在潞州设立织染局,负责管理潞绸生产、调剂、运输、上贡等事宜,主要业务就是为皇家派造潞绸,这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潞州因此而成为北方最大织造中心。潞绸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以及支撑晋商发展的主要商品。

据史料记载,当时潞绸机户并非都是集中的工场生产,而是主要分布在潞州各县,机户也并不赴府当班,而是在当地分造交纳,再由当地*府派员解送赴京,向工部交纳。这种生产方式类似于今天在农村的各种“生产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由于潞州机户是民居散处,分头织造,他们在劳动时间的掌握上,要比轮班匠和住坐匠有较多的自由,除了完成上供织造外,还有条件从事家庭纺织。这样潞绸生产就由上供生产范围扩大到了商品生产范围。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一种衣着饰品,承载了深刻复杂的审美、习俗等文化内涵,充分融入到了民间。

由于产品质量好,受到市场欢迎,产量和需求日增,上供数额与市场需求在产量比例中的矛盾也凸显出来,这种矛盾的激化以及明后期和清初社会的动荡,也客观造成了潞绸急速的衰落。

潞绸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潞绸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衰落的,这还真不好说,大约在它正往上升趋势走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衰落的祸引。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抛物线,有升上就有落下,按说在明万历年间潞绸的生产发展到达了鼎盛,那就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向衰落的。

其实,在明初朱模就藩潞州,若干年后设置织染局,专为皇宫织造潞绸时,就已经为潞绸的衰败埋下了祸引。在明以前的潞绸,基本上是一种民间自给自足的自发行为,正因为这种民间的淳朴的行为,所以发展尽管没有畅销全国,但是民间乐于生产,是一种快乐的行为。等到设立织染局之后,这种自发的形式改变了,成了一种苛刻的必须完成的赋税,那种快乐的生产就没有了。

明朝曾任延安府知府、四川右参*的崔铣(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生活在弘治、正德年间,也就是在潞州设立织染局不久之后,曾为潞州老百姓纪念潞州知州张萱的生祠写过一篇《潞州知州张君祠记》,其中记载了“潞绸之售于上官也,苛于赋,日舆里夫之役于藩府也,密于传命,张君格焉,可以为强矣”。可见在正德年间,由于沈王府管理的织染局要求生产的潞绸已经是专供朝廷使用,对于民间成了一种苛刻的赋税。知州张萱亲民爱民为民,因此而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潞绸的“苛赋”不仅给民间带来沉重的灾难,也给地方官员带来沉重的工作压力。万历年间曾任山西按察使、山西巡抚的吕坤(-,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就为潞绸的上供发愁,因此写下了《请停止砂锅潞绸疏》,他委婉的提醒万历皇帝:“夫潞州之有绸也,非一年矣。祖宗时,未尝坐派,陛下即位以来,坐派四次,计工费银八万三千有奇矣。是绸也,士庶皆得为衣,而皇上不以进御,臣心亦有所不安者,独谓上用内用未必如此之多,而匪颁特颁,自有经常之物”。建议朝廷:“*绢虽非岁织,但山西困惫已极,尚在行坐派,或改江南,别项织造之价,或工部另议。别项钱粮发给潞安,无使贫省难于取办,小民困于诛求,地方幸甚”。

至于万历皇帝是否采纳了吕坤的建言,没有找到实证,从到了清代仍有地方官员向上申请停止潞绸上贡的事实来看,应该是朝廷实在舍不得放弃潞绸这么好的东西,至于地方上以及老百姓的难处,那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在清顺治年间的时候,长治县知县于公允(号容驷,湖广善化贡士,乙卯科副榜。原名于公胤,后世因避讳而为其改名)就因潞绸的上供向上提议,写下了《条议潞绸详》,祥叙了潞绸的困顿现状:“尝绎尹铎不取茧丝之义,而知潞绸机户之困宜苏也。从来上供之物,必因地土所产。奈潞安山瘠不宜栽桑,民鲁不知养蚕,止缘故明藩封所在,稍有织红之工,遂年年载为上供之用。今藩封已废,旧时之机户大半逃亡,仅存十数家,零丁凋瘵,欲逃不能,欲存不可。每岁织造之令一至,比户惊慌。本地无丝可买,远走江浙,买办湖丝,打线染色,改机挑花,顾工募匠,其难其慎,既惧浆粉,复恐溃激。沿途差解,杠箱雨具,百费运盘。到部投收,例有铺垫,上司深恐浮冒,驳查驳减不休,穷民割髓,支吾引领,望允何日。南北奔驰,经年累月,饥弗得食,劳弗得息,地不能种,口不能糊,咸为此也。”

以上这几位都是在山西或潞州或长治县的地方官员因潞绸的发声,还有一位与于公允同时代的本地人在外做官的王鼐(长治人,一说平顺人,字允调,顺治二年乙酉举人,顺治三年丙戌进士,授江西南安府推官,摄丰城、瑞金、宁都三县知县)立朝敢言,就潞州发生“焚机罢市”一事,向上申请,写下了《请抚恤机户疏》一文,让我们对当时的潞绸困顿现状更加清晰了解:“窃惟臣乡山西,织造潞绸,上供宫府之用,下资小民之生,络丝练线,染色抛梭,为工颇细,获利最微。又山邑不出桑茧,丝线取给山东、河南、北直等处。明末,绸机三千余张,皆因抱牌当行,支价赔累,荡产破家。元年至今,仅存者不过二三百张。旧例,贡绸每年一运。近蒙皇上鸿恩,减数宽期,豫年发银,每匹实价。机户争先织造,从未累及百姓。独苦本省衙门之取用,以及别省差官差役,织造者一岁之中殆无虚日。虽各请发价,而催绸有费,验绸有费,纳绸有费,所得些须,尽入狡役积书之腹,化为乌有矣。机户终岁勤苦,夜以继日,妇子供作,俱置勿论。若线若色,尽取囊中,日赔月累,其何能继?今年四月,臣乡人来言:‘各机户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簿籍,欲赴京陈告,以艰于路费,中道而阻。’夫有簿籍必有取用衙门,有衙门必有取用数目。小民含苦未伸,臣闻不胜骇异。因思贡绸预年发银,必先期办造,似此机焚匠散,断民间之贸易,其害小;误朝廷之织造,其罪大。又闻本处道臣招徕抚恤,渐次归业,臣恐此害不除,后之赔累势必不止,他日又复逃避。”

明正德末嘉靖初的时间段里,在潞州这里发生了一起大的社会动乱,一场山西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陈卿起义,起义人数最多时达二万之众,涉及地域包括泽、潞、辽、沁等州,涵盖了整个上*地区,持续多年。长达十余年的兵荒马乱,对潞州地区的蚕桑业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到万历时,潞州蚕桑业仍无好转。明万历版《潞安府志·地理气候物产》记载:“近蚕桑渐废,所出无几。绸帊所资,来自他方,远及川、湖之地”。可见,在潞绸达到最鼎盛的万历年间,潞州的蚕桑却是“渐废”的处境,所用原料采购甚至要跑到遥远的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清乾隆版《潞安府志·田赋》中引用《旧志》记载:“潞之产绸,机杼出于本地,丝缕多购之他方”。

从前人给朝廷的建议申请中以及多个版本的《潞安府志》中都有记载,潞绸之产,原料来自“山东、河南、北直等处”,甚至远到“川、湖之地”。如此高昂的成本如何来支撑潞绸的上供以及在全国各地无限量的需求?更何况“催绸费,验绸费,纳绸费”,各种费用不一而足,百姓何苦?被逼无奈,机户竟然“焚烧绸机”。

如此这般,潞绸的衰落是一定的了。

投稿邮箱:jdn

.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与杭锻蜀锦并为中国三大名绸的潞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