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院新闻网、文汇报、新闻晨报周到网等
戴上口罩、身着白大褂、隔离衣,“当一天的医生”。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8月9日,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医院第七届“医学体验营”开营。今年体验营的主题为“体验医学的温暖”,立志学医的高中学生、医二代、大学生,对医学怀崇敬之心的媒体、金融、文艺从业者等35位大众代表分为五组,走近血液科病房里那些被医生抢回来还好好活着白血病患者、内分泌科实验室新奇的小白鼠实验、泌尿外科机器人“逆天”的精密手术操作、核医学科的神秘“重器”PET-MR、功能神经外科里“神器”植入大脑几分钟搞定帕金森的治疗等等,“零距离”触碰平时难得一见的医学场景,直面医学科学、技术、理性的铠甲,也感受其柔软而温暖的内核。
“剪影细胞就像一堆双胞胎,长得非常像;”“我们治疗疾病,一定要诊断明确,知道因才能晓得果,病因没找到,就一通治疗是没用的,靶子都没找到,就用机关枪扫射,什么都打不到;”“外周血没问题不代表骨髓血就是好的,就像商店里有帽子卖,不代表工厂的生产线还在正常运转,所以我们要做骨髓穿刺取血检查。”血液专家糜坚青教授(下图左二)一边查房,一边用简单易懂的比喻给这群年轻的“白大褂”讲述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知识。“白细胞是什么?”“血小板有什么作用?”对于“白大褂”的各种问题,糜坚青教授变着法子给他们科普。
糜坚青身后的病区,住着很多等待治疗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这是一类普遍比较霸道而凶险的白血病。就在近些年,通过不懈努力,糜坚青带领的团队逐步创新优化慢粒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使慢粒白血病的10年生存率提高至85%以上,成为瑞金血液科新的旗帜,给数不清的患者带去新的生机。这个病区挂满了康复病人手写装裱的字画,成为医患间一道最美风景。出生医学世家的糜坚青,从小接受长辈言传身教,深知一名医生的使命担当。在法国学习、工作10余年,又选择回到了祖国。
在完成了查房后,血液科体验营的“白大褂”们又观摩了骨髓穿刺并一个个在显微镜下“寻找”正常细胞和“霸道”的白血病细胞。参观中,复旦附中的寿骏徳一直跃跃欲试,“我将来一定要报考医学院!”寿骏徳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强,对医学也很感兴趣。据介绍,寿骏徳的母亲也是一名医生,虽然母亲总是很忙碌,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医学的喜爱,“成为一名医生”是他从小的志向。“妈妈希望我将来报考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我要学医。”
医院的另一个角落,“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招牌令体验者倍感肃穆,在这里,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在研究新药、新试剂与治疗方法。“80后”曹亚南(下图右一)就是典型代表。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知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的团队成员。此前,曹亚南团队在寻找胰岛细胞瘤新的发病原因的途中,发现了更便利的药物靶点设计,加快了推进依维莫司在临床上进行靶向治疗胰岛素瘤的进程。他带领大家领略科学的乐趣,从细胞培养、PCR加液到制作动物模型这三个科研基本操作入手,手把手地教大家做科学实验。
穿上手术隔离服,戴上口罩、帽子,一组体验者被分到手术室。这并非普通的手术室。医院泌尿外科是亚洲肾上腺瘤手术量最大的科室,医院无法诊断处理的肾上腺疾病都会辗转到这里。何威医生是即将开始的这台手术的主刀,他带着大家从外科最基本的操作——换药开始,讲述无菌理念,又请大家实地参观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下图)。只见他钻在一个巨大的机器里,手持操作杆,如同在打游戏。这就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医生通过操作杆,将实现远程遥控钻在病人肚子里的机械臂。
医院里的“尖端”重器可不止达芬奇机器人。在医院核医学科,拥有着上海目前唯一一台正式投入临床应用的PET/MR(下图)。
这里还有小动物PET-CT,学员们看到小白鼠麻醉后,带着橄榄大小的面罩躺进了机器,从另一个房间就可以看到小白鼠全身的情况,很有意思(下图)。
核医学并不可怕、也不神秘、更不高冷,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延伸了医生的眼睛,让医生更精准地定位疾病、治疗疾病,为患者带来创伤更小、更舒适的医疗体验。
当天下午,体验者们在医院科教楼报告厅与五位嘉宾进行座谈交流,专家们向体验者分享了自己的从医故事,讲述了医学的温暖。
血液科糜坚青主任医师以《我不是“药神”,但希望带给血液病患者生的希望》为题讲述一名医生的使命担当。他说,医学之路是艰辛的,但是在他心中,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如此受人尊重,从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时常激励他向前一步,救治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内分泌科曹亚南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有温度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点亮更多生命》。他表示,希望能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缓解甚至治愈原本束手无策的疾病,将医学科学的希望带给更多人,这种温暖,不仅患者需要,医生同样需要。“有温度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点亮更多生命。”曹亚南对此坚信不已。
泌尿外科何威副主任医师的分享主题是《兼具人文情怀的医者让医学的目光更加温暖》。“医学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医护人员的一句安慰、一个微笑、一次顺畅的沟通,都可能会给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治疗体验。”他的话温情满满,“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辛苦与努力。高超的技术固然重要,但人性的关怀可以到达比医学技术更远的地方,为患者生命的寒冬点燃温暖的炉火。”
核医学科李彪主任医师的《以“核”为美的个性化精准治疗展现现代医学之温暖》同样吸引人。他说到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被“胃痛”困扰了10余年,吃了很多种胃药,都无法改善根治,到这里用最先进的PET/MR一查,还真的找到了胃痛的原因,竟然是子宫内膜异位到了胃的旁边!以“核”为美的个性化精准治疗展现现代医学之温暖,“尖端的仪器设备、天书一样的化验单,看似冰冷,背后却蒸腾着医学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热度。”
功能神经外科邱娴主管护师(下图左一)的演讲《人性的照护是医学护理的灵*与本质》让现场成了感动的海洋。邱娴是为数不多的高学历护士,常常要面对生命开始“倒计时”的病人,致力于心理护理和死亡教育。门诊志愿者的“钢琴阿姨”杨文侠(下图左二)就是她的病人,当时被宣告还有三年时间的杨阿姨曾因脑部肿瘤,医院的肿瘤科。“你最勇敢,最坚强了”,短短两句话涌入心间的那股暖意,杨阿姨至今难忘。她说,瑞金的医护人员给了她面对疾病的能量。手术后效果不错,在家短暂休养后,杨文侠报名参加了医院的志愿者团队,到医院的门诊大厅弹奏钢琴。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给更多人带来欢乐。“医学是有温度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还是可以去帮助和安慰,让病人和家属得到关爱和照护。这是这份职业同样赋予我们的使命。”邱娴说,“医学的温暖更是双向的,不仅可以让患者得到身心照护,而医者也同样被触动,因为这是一份容易触到人性最柔软的地方,医院积聚了人家的痛苦,医务人员更懂得健康重要的同时,也时常被感动。”
本届的体验者不仅医二代、医学生居多,更首次邀请到沪上各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说,通过一天的体验,原本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听到看到的知识点都转化为一幕幕既熟悉又新鲜的操作,前辈们的教诲,更坚定了对医学专业的选择。来自加拿大LilianOsbome高中的吴亦凡是个小个子女孩,她说:“经过今天的体验,更加加深了我学医的决心,在北美,医生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我周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以后想成为一名医生,虽然之前我父母担心我太单薄吃不消,但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做很多的。”来自新乡医学院大二的小李说自己是一名“医二代”,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但这次看到的是实验室,有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觉得做医学科研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上海海关学院的小梁同学说,“今天我真是震惊了,没想到现在医学已经如此发达,用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在上海为外地的病人进行手术!”来自话剧中心的艺术总监田水在经过了半天的体验后感叹,“我之前并没有想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是这样的辛苦,我们一定要多创作好的剧来献给我们的医务人员!”
医院大门,让大众知道医生的甘苦,也让医生倾听大众心声,促进双向沟通和互信,这是医院医学体验营的初衷。自年举办首届体验营以来,医院的医学体验营每年一次,至今未间断过。经过夏令营的切身感受,已有多名高中生由此坚定梦想立志学医,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多所知名医学院校。不少参与过该体验营的医生、护士、组织者表达了由衷希望孩子们由此爱上医学、理解医学的愿望,特别是——“希望在新员工名单里见到你的名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