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将苏振华妻子撇下6个孩子突然离婚,毛主 [复制链接]

1#

开国上将苏振华一生有三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是他参加红*时,母亲怕他回不来,就在他出发前,给他娶了一个媳妇,并且非要“圆房”之后才让他去当红*,后来,苏振华参加革命在没回去,他的妻子也因病去世。

第二位妻子是在抗战时期的延安认识的,当时她才17岁,是一所延安学校的学生,婚后先后生了7个孩子,建国后,突然向苏振华提出离婚,而离婚的理由,实在使苏振华出乎意料,最后她给苏振华撇下6个孩子,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了,这件事还惊动了毛主席。

第三位妻子是一名舞蹈演员,当时她24岁,苏振华48岁,二人足足相差24岁,在苏振华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相依相伴,陪他走完了后半生。

苏振华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当然这中间也包括他的婚姻。

苏振华上将

苏振华,原名苏七生,年出生在湖南省平江戴家埔,因在家中排行第七,他的父亲苏松茂顺口叫他七生。

苏振华的家里特别穷,他出生时,由于没有吃的,差一点就夭折了。

多亏年迈的祖母去邻居家里讨了一把米,熬成米汤,一口一口地给他喂下去,他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苏振华小时候很少说话,一张嘴就结结巴巴的,人们都叫他“七结子”。

10岁那年,苏振华的祖母、父亲相继去世,年幼的他与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年,平江工农运动蓬勃开展,14岁的苏振华参加了少先队,还当上了队长,人们突然发现他的性格突然变得开朗起来,说话也多了,也不结巴了。

年春天,他参加了共产*领导的秘密游击队,在打击土豪劣绅中大显威风。

半年以后,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年6月的一天,彭德怀率领的红*第二次占领平江后,年轻的苏振华带着一帮衣衫破旧,光着脚丫的年轻的农民来到红*的驻地,找到彭德怀,要求参加红*。

彭德怀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小*,你还没有枪杆子高呢,过两年再来吧!”

苏振华不同意,坚决表示要当红*,彭德怀拗不过他,只好同意。

这次,他带来的30多名青年都获得了批准。

苏振华

苏振华的母亲得到儿子要参加红*的消息,一半高兴一半愁。

高兴的是儿子为穷人打天下,走的是正道,忧虑的是没给儿子成亲,他一走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当年大儿子跟着北伐*走了,之后就再没有一点音讯。

其实,他的大儿子已经牺牲了,只是她一直不知道。

于是,他们母亲很快在附近找到一个叫余姣凤的穷人妹子给苏振华做老婆,并且立即办喜事,“圆房”后才让儿子去当红*。

苏振华自小很孝顺母亲,也很可怜受尽苦难的母亲,尽管他不同意结婚,但为了不伤母亲的心,他终于答应了。

没有任何彩礼,没有置办喜酒,燃了一挂鞭炮后,新郎、新娘一同拜了天地、祖宗、高堂,邀请几位亲戚吃了一顿便饭,闹过“洞房”之后,算是完成了一整套婚礼仪式。

第二天清晨,苏振华要去红*队伍报到,新婚的妻子余姣凤哪里舍得,眼睛哭得像两个红桃子,送了一程又一程。

苏振华到了红**部,彭德怀打量着这位充满朝气的新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苏振华回答说:“我叫苏七生,两年前你说我还小,不让参加红*,现在我是汉子了。”

彭德怀又问他:“当红*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你能行吗?”

苏振华说:“我才不怕呢!打土豪、斗劣绅,我背着一支猎枪,次次走在前头,他们见到我发抖哩!”

他的话把不苟言笑的彭德怀也逗笑了:“小*,行!你已经是红*了,这个名字不好,改个威风点的。”

彭德怀略略一思,说道:“就叫苏振华吧,你看好不?”

苏振华高兴地回答道:“蛮好!”

从此,苏七生就叫苏振华了。

苏振华走后,余姣凤勤俭持家,孝敬婆婆,第二年春天为苏振华生下了一个儿子。

她时时担心丈夫的安危,暗暗打听他的消息,可是没个准信,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说他战死在瑞金,也有的说他转移到了贵州。

苏振华跟着彭德怀撤离平江后,不久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后来又到了中共苏区,在反“围剿”的硝烟中拼杀。

那时,战斗频繁,转战各地,国民*对苏区严密封锁,加上苏振华又恐连累亲人,便与家里失去了联系。

余姣凤戴着“匪属”的“黑帽”,在反动派的威逼下,被迫东躲西藏,提心吊胆,没过上一天安宁日子。

她思念丈夫心切,夜夜做恶梦,白天精神恍惚,常常以泪洗面,终因忧虑成疾,身心交痒,最终在贫病中凄然离开了人世。

上将苏振华

苏振华参加红*后,历任红5*任排长、连*治委员、团*总支书记、师经理处*治委员、红5师第13团*治委员。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因在作战中英勇顽强,负伤不下火线,被授予三等红星勋章。后随部长征,又任红4师第12团*治处主任、*治委员。

年6月,到达陕北后的苏振华进入到了抗日红*大学学习,因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还被被毛主席称为“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年1月,红大改为抗日**大学后,苏振华任第2、第1大队大队长,在这里,他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那是年秋天的一天,苏振华带领学员们去山上背炭,准备冬天做饭和取暖之用。

苏振华背着一缕子炭来到山坡下,见一个单瘦的姑娘背着炭,气喘吁吁地走着,额头上滚动着粒粒汗珠。

苏振华赶上去,叫道:“孟玮同志,别着急,放下炭歇一会儿嘛。”

这个叫孟玮的姑娘才17岁,见是大队长,嫣然一笑,放下炭,同苏振华在土坎上坐下来。

孟玮原是河南一所师范学校的女学员,因满怀革命理想而来到抗大。

她学习刻苦,钻研问题认真,努力追求进步,是学员中的佼佼者。

孟玮不仅学习好,人也长得很可爱,五官清秀,身材苗条,瓜子脸,热情大方。

苏振华同孟玮聊了一会,说些鼓励她的话,动身赶路时,他坚持要把孟玮的炭倒一半放在自己的篓子里。

孟玮十分感动,觉得这个大队长平易近人,又很关心学员。

其实苏振华早就注意到他了,此时的他已经与家里失去联系8年了,战争的白色恐怖下,他料定“匪属”余姣凤纵然不死,也会被逼改嫁他人。

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关心他的婚姻问题,他身为团级干部,早已超过了当时规定的婚姻年龄。

就在苏振华把择偶的眼光触到孟玮之时,孟玮的求爱眼光也投向了他。

她很仰慕这位经过艰苦长征的“年轻的老革命”,学习之余,孟玮缠着苏振华给她讲长征的故事。

他俩由谈学习心得开始,涉及到各自的经历、兴趣和理想,不知不觉中,二人便坠入了爱河。

没多久,抗大教育长罗瑞卿知道了苏振华与孟玮谈恋爱的事,便主动出面给他俩牵起了红线,报请组织批准,苏振华与孟玮几乎是闪电式地喜结连理。

抗大的一些领导和不少学员都赶来参加了他们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孟玮

苏振华与孟玮结婚不久,便随着第五纵队挺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燎原的烽火中出生入死。

尽管戎马倥偬,但只要苏振华一有空余时间,孟玮就帮助他学习文化。

解放战争中,苏振华任第二野战*第五兵团*委,他坚决执行*的*事路线和作战方针,与司令员杨勇一道,率部在邯郸战役、南渡*河、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横渡长江和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和战略行动中奋勇杀敌,功勋卓著。

贵州解放后,苏振华和孟玮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苏振华出任贵州省*区*委和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夫妻俩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心心相印,感情甚笃,孟玮为丈夫先后生养了7个儿女(后不幸夭折一个)。

年4月,苏振华调离贵州,出任海*副*委兼*治部主任。

可正当他被授予上将*衔、将全部精力投入我国的海*建设时,令苏振华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孟玮突然向他提出了离婚。

这天,苏振华深入一个港湾调查研究后刚回家,孟玮就为了一件不顺心的生活小事,与苏振华争吵起来。

夫妻意见不合,这本是正常的,苏振华没有想到,妻子竟突然提出离婚,而且她离婚的理由实在出人意料。

孟玮说,她在抗日时,从河南家乡奔赴延安途中结识了一个男青年,给她许多关心和体贴,他们建立了感情,那位男青年现在还一直在等她,她想起来,感到很对不起他,所以决定离婚。

苏振华一听,内心一惊,但他并没有发怒,而是充满柔情地说:“在延安抗大,我俩是教育长罗瑞卿同志做的介绍呀!”

而孟玮却说:“那时我刚刚17岁,对突然降临的婚姻毫无思想准备,对于组织的安排只能服从。”

苏振华退一步劝说:“我俩都有6个孩子了,为了这些孩子,也不应该离婚啊!”

此后,离婚之事就没有再提,虽然苏振华心里别扭,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妻子。

然而到了年秋天,孟玮忽地不辞而别,单独住进了机关宿舍。

苏振华多次要求妻子回到家里来,无奈孟玮去意已决,不愿回头。

众多的亲友和老同志知情后,纷纷登门劝说。

先是孟玮的妹妹语重心长地劝了好几次,接着罗瑞卿、宋任穷、肖华、刘志坚等和他们的夫人也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夫妻言归于好,但都没有效果。

儿女们哭泣着跪在妈妈的跟前,恳求她不要离开爸爸,她似乎是铁石心肠,也不为所动,随即自己写了离婚报告。

当时,苏振华还想挽回,毕竟20年的夫妻,于是一拖再拖,始终没有在离婚报告上签字,直至年2月,他从苏联谈判回国后,见大势已去,才签了字。

孟玮走了,但苏振华却从来没有指责过她,并定期让儿女们去看望自己的母亲。

年春节前夕,在那个生活最艰苦的年代,苏振华从厨房里找到仅有的1个茄子和2个西红柿,吩咐女儿给孟玮送去。

年国庆节,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苏振华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天安门,他一手抱着小儿子,一手牵着小女儿,还有两个在身后拉着他的衣襟。

在城楼上,他们迎面碰上了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

王光美见苏振华的如此模样,连忙走过来一把抱过苏振华手里的小儿子,叹息着说:“老苏呀,你这个‘半边户’太难了,又当爹又当妈,不是个办法呵!”

苏振华苦笑道:“家里缺个帮,一肩挑两担。”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也对苏振华说:“捆绑成不了夫妻,既已离了,就再找个合适的嘛,天涯何处无芳草。”

此时,苏振华的家事好像一下子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大事,很多人都在关心他,海*领导更是如此,终于,在一次部队演出中,海*司令员肖劲光和副司令员方强给他当了红娘。

毛主席

这是国庆节后的一个晚上,海**治部文工团正在大连市海*文化宫为部队官兵演出。

当一位年轻的女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时,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苏振华的目光。

此时,与苏振华坐在一块的海*司令员肖劲光和副司令员方强见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上的年轻姑娘,心里什么都明白了。

演出结束后,他们找到这名舞蹈演员,安排苏振华与她相识,并将苏振华的家庭遭遇讲给了他听。

这名舞蹈演员就是在电影《红珊瑚》中扮演过角色的陆迪伦。

陆迪伦祖籍湖南,她的父亲是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与许多国民*元老都有交情,母亲周梦素很早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曾经在陈独秀身边工作过,担任过周恩来、邓颖超的交通员,与陈凑、肖劲光等一起在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聆过毛主席讲课。

上个世纪50年代,每逢周末,部队文工团都会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伴舞。

那时的陆迪伦十六七岁,长得秀丽而端庄,她是部队文工团的学员,经常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伴舞。

不久,陆迪伦调到刚刚组建的海**治部文工团,成了第一批舞蹈演员。

陆迪伦

陆迪伦是个热情、善良的女子,她很同情苏振华的家庭遭遇,也很尊敬这位首长和他非凡的工作能力。

几次接触中,苏振华也愈来愈喜欢上陆迪伦,可是当他准备向陆迪伦倾吐心声时又犹豫起来了,他的年龄比陆迪伦大了一截,她会同意吗?别人又会怎么看呢?

肖劲光就鼓励他说:“自古以来,老夫少妻的婚姻多的是。只要你心诚,金石为开,婚姻的闸门自然也能打开。小陆同意就行了,至于别人的看法,那是别人的事。”

陆迪伦面对苏振华的求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苏振华有不少过人长处,这是年轻人所没有的,但毕竟年龄差距太大,相隔24岁的鸿沟怎么能够跨越过去,更何况还有6个孩子!

世俗的观念、家人的反对,使陆迪伦陷入两难的苦恼中。

然而,当她得知苏振华毅然不顾许多人的反对要与他结婚时,她感动了,决心也定了。

年初春,中央*委扩大会议在广州召开,而就在会议期间,在贺龙的主持下年届48岁的海**委苏振华上将与海**治部文工团演员、刚满24岁的陆迪伦喜结良缘。

婚后,陆迪伦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做个好妻子,二是要做个好后妈。

陆迪伦与苏振华

而婚后的生活也证明了陆迪伦是苏振华难得的好妻子,是6个孩子难得的好后妈。

年初冬,年近六旬的苏振华和妻子陆迪伦来到了湖南零陵冷水滩农场,陆迪伦自愿陪伴丈夫共患难。

到了农场,苏振华要去挑一百多斤重一担的大粪下田,陆迪伦就去找负责人说:“老革命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一身都留下了枪伤,早几年动过手术,至今还没恢复,又患多种疾病,你们叫他挑粪,于心何忍?这明明是要他的命嘛!”

说罢,她帮丈夫脱下上衣,让对方看看伤疤。

而苏振华却无所谓地笑笑,说:“小陆呀,挑粪就挑粪吧,我是种田人出身,参加革命前在泥里打过滚。”

他说完就去挑粪桶,而陆迪伦一把抢过他的扁担,百斤重的担子压在她的肩上,为了保护丈夫的身体,她宁愿自己受苦受累。

年年初,天气冷得透心,苏振华身上多种疾病复发,备受折磨。

陆迪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负责人强烈要求改善苏振华的生活状况和医疗条件,最后竟然遭到*打。

但她坚决不屈服,据理力争,终于迫使专案组将苏医院治疗。

这期间,陆迪伦任劳任怨,用尽心力,精心护理丈夫,她好不容易弄到十几个鸡蛋、两斤白糖,自己不吃,给丈夫补充营养。

此外,还冒着危险,不断地给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写信,反映丈夫的情况。

5年的生活,苏振华要是没有陆迪伦的患难与共,还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

在此期间,陆迪伦还到处打听受牵连的6个孩子,经过多方联络,终于使散落在各地的6个孩子回到了父亲的怀抱,虽是后母,她却以慈母般的温暖呵护着孩子们。

苏振华、陆迪伦与孩子们

年2月7日苏振华逝世,陆迪伦陪伴了他19年,这19年,不管风雨,他始终陪在丈夫身边,从不相离。

年,在丈夫离开33年后,陆迪伦也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77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