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赣州瑞金华屋村传承红色基因,红军村 [复制链接]

1#

8月11日,记者来到赣州瑞金市华屋自然村,在村史馆前的广场旁,一边是七间充满历史印记的陈旧老屋,另一边则是六十六栋整齐排列的三层小洋楼,以及成片的蔬菜大棚。

“这几间土坯房以前是我们村民的住房,我们特意把它们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盛向记者介绍道。华屋自然村隶属于叶坪乡黄沙行政村,以前的华屋村道路一片泥泞,村民住土坯房、没有卫生厕,年人均纯收入仅元,是江西省“十二五”贫困村,当地还有“嫁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特意保留下来的土坯房。

▲排列整齐的村民新居。摄影丨刘力鑫

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几乎家家有烈士,“十七棵松”的故事在这里代代传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源短缺,中华苏维埃政府号召“扩红支前”。在当时仅有四十三户人家的华屋,十七位青年先后应征入伍。参军前,他们在后山上每人栽下了一棵松树,留下一份遥相呼应的思念。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长征途中,这十七位华姓后生全部壮烈牺牲,再也不能看到替自己守望故乡的松树。这十七棵松种进了华屋人的骨子里,并生长为根深叶茂的精神和信仰。

▲烈士华钦材、华钦梁参加红军前种下的松树。

近年来,华屋巧借赣南苏区振兴东风和精准扶贫政策,强基础、兴产业,成为了“红色名村”,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年底,烈士华钦材的后人华水林搬进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房,听说村里可以租大棚种菜后,他放弃了继续外出务工的念头,承包下8亩蔬菜大棚,在家门口种植瓜果蔬菜,还经营起了农家民宿。华水林说,现在自己一年的收入有六七万元,对比之前在外务工,感觉“既充实,又踏实”。

华小英也是华屋的一名红军烈士后代。她注册了“华嬷嬷”商标,收购周边村民种植的当季水果蔬菜作为原料,专业制作酸黄瓜、酸萝卜、莲藕等十几个品种的泡菜。随着华屋红色旅游的发展,“华嬷嬷”泡菜成了当地的热销品牌,带动一百余人就业增收。年,华小英注册了江西华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搬进了标准厂房,专业生产绿色健康泡菜等食品。

短短几年间,华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元增长到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在了振兴发展的春天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