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5月4日各大平台燃情开播。
第一集《真理的味道》拍得非常有诗意,烟雨朦胧中,革命先驱终于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路。
剧中,靳东饰演的陈望道着一袭长衫,拿一支毛笔,坐在桌前,工作到忘我境界,居然用粽子沾着墨汁吃了起来。
他对彼时中国的担忧,对未来的憧憬,对信仰的虔诚在短短二十多分钟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今晚,《理想照耀中国》第二集《守护》继续播出。
《守护》讲述的是革命先驱张人亚父子两代人守护党的珍贵资料的红色传奇。
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共产党员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党的重要文件和书籍带离上海,藏匿在家乡,并继续投身革命。
为了保存下革命的火种,父亲张爵谦对外谎称儿子死亡,将文件和书籍藏在张人亚的衣冠冢里,终于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
一座衣冠冢,守护革命星火,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信仰之源
张人亚,字静泉,参加革命后改名人亚。年5月,他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县霞浦镇一户农民家里。
父亲张爵谦,育有四男三女。全家就靠着他种的几亩祭田和兼做厨师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年,24岁的张人亚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
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制定出了党的最高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系列重要决议案。
会后,中央把党章、决议等共十几个文件印成小册子发给党员,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
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这时身边带着党的绝密文件,无异于拿着一颗定时炸弹。
经过深思熟虑,张人亚决定将这些党的文件和书籍,冒险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镇海的乡下去,委托自己的父亲代为保管。
年的一个冬日,他从上海回到了宁波,悄无声息地从后门溜进了家。
将秘密收藏的重要资料交给了父亲张爵谦。就这样,在老家的宅子里,父子二人完成了重要的使命交接。
父子对话
关于这次交接,父子之间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张爵谦:你带回的这些是不是要掉脑袋的东西?张人亚:是,阿爸。
张爵谦:赶紧烧了吧?张人亚:这些可是珍贵的文件,比我的命还重要啊。
张爵谦:你不会还要随身带着吧?张人亚:不,现在外面到处都在抓人。
张爵谦:泉儿,把东西留下吧,阿爸替你保存。张人亚:儿子不孝,让阿爸受累了。
张爵谦:可是阿爸知道,你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天下穷苦人做的大事,阿爸不能反对你,阿爸拎得清……
张人亚:此生我已跟定共产党,革命成功,儿再回来!
守护之路
几天之后,父亲向邻居们佯称:不肖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杳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
接着就在村边的山岗上,为儿子和早逝的儿媳妇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一座空棺材。
老人家用好几层油纸把这些资料包好,秘密藏进空棺里,埋入了墓中。
从那时起,张爵谦老人就独自守护着这个惊天秘密,盼望着与儿子重逢的那一天。
年解放后,张人亚并没有回来。张爵谦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还是杳无音信。
年,张爵谦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没有儿子的一点消息。
他想: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于是他叫上邻居,挖开墓穴,打开棺材,亲手将这批珍贵的资料取了出来。
由于张爵谦当年采取了防腐措施,这些在墓地里埋藏了二十多年的文件书报完好无损。
革命战士
年,张爵谦病逝。几十年来,张人亚的家人从未放弃过对他的寻找。
年,张人亚的侄子查到一份年的《红色中华报》,报纸第三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这时,家人们才知道他早已因公殉职。
年,离开家的张人亚去了安徽芜湖,从事为中央筹集活动经费的工作。
在芜湖,他淡泊名利,将中央金库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党的基层组织的组建尽心尽力。
年,他出任中央苏区出版事业掌门人,组织出版了一系列革命书籍报刊,普及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知识。
在瑞金,他克己奉公,坚持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甚至最终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年12月,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福建长汀检查工作。
瑞金到长汀路途遥远,中间又是崇山峻岭。途中张人亚十分疲惫,终因旧疾复发、无法救治而殉职,时年34岁。
张人亚父子二人用生命守护的这批珍贵文物一共有36件,其中《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文全译本,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张人亚为什么一定要拼死保护这些资料?他自己是这么说的:这些东西将来肯定有用,我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张人亚就是这样的人,明明知道他坚持的理想会让他失去亲情、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愿意为它而勇敢地奋斗。
当青春遇见青春,信仰是他们共同的底色。
今晚,让我们一起期待《守护》。
致敬先烈,守护信仰。